成语 |
解释 |
出处 |
石心木肠 |
解释:石、木都是硬物,形容坚定不动摇。出处:宋·苏轼《谢失察妖贼表》:“布衣蔬食,或木死于饥寒;石心木肠,誓不... |
布衣蔬食,或未死于饥寒,石心木肠,誓不忘于忠义。-----宋·苏轼·《谢失察妖贼表》... |
十羊九牧 |
解释:十头羊倒用九个人放牧。比喻官多民少,赋税剥削很重。也比喻使令不一,无所适从。出处:《隋书 杨尚希传》:“... |
当今郡县,倍多于古。或地无百里,数县并置;或户不满千,二郡分领……所谓民少官多,十羊九牧。-----唐·魏征等... |
十目所视 |
解释:见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”。出处: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,其严乎。”语法:十目所视... |
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,其严乎。-----西汉·戴圣·《礼记·大学》... |
拭目以待 |
解释:擦亮眼睛等着瞧。形容期望很迫切。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。出处: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:“朝廷旧臣,... |
(上书谏)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,天下莫不拭目倾耳,观化听风。-----东汉·班固等·《汉书·张敞传》... |
时穷节乃见 |
解释:是指在危难的关头,一个人的节操才能显现出来。... |
... |
事出无奈 |
解释:事情出于无可奈何。指迫不得已只能如此。出处: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 同窗友认假作真》:“而今我们匆匆进... |
而今我们匆匆进京去了,心下如割,却是事出无奈。-----明·凌濛初·《二刻拍案惊奇·同窗友认假作真》... |
十恶五逆 |
解释:谓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。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杀狗劝夫》第二折:“嫂嫂也,我不曾犯十恶五逆,这一个家缘儿都被你... |
嫂嫂也,我不曾犯十恶五逆,这一个家缘儿都被你收拾。-----元·无名氏·《杀狗劝夫》... |
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 |
解释:生聚:繁殖人口,聚积物力;教训:教育,训练。指军民同心同德,积聚力量,发愤图强,以洗刷耻辱。出处:《左传... |
越十年生聚,而十年教训,二十年之外,吴其为沼乎!-----春秋·左丘明·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... |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 |
解释:树:培植,培养。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。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。出处:先秦 管仲《管子 权修》:“一年之... |
一年之计,莫如树谷;十年之计,莫如树木;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。-----··《管子·权修》... |
十年磨剑 |
解释:比喻多年刻苦磨练。出处:唐 贾岛《剑客》诗:“十年磨一剑,霜刃未曾试。今日把似君,谁为不平事?”语法:十... |
十年磨一剑,霜刃未曾试。今日把似君,谁为不平事?-----唐·贾岛·《剑客》诗... |
十年生聚 |
解释:比喻培养实力,为报仇雪耻作长期的准备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“越十年生聚,而十年教训,... |
越十年生聚,而十年教训,二十年之外,吴其为沼乎!-----春秋·左丘明·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... |
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|
解释:古谚语。谓趋炎附势,乃世人之常情。暖,亦作“ 煖 ”。 元刘壎 《隐居通议·世情》:“盖趋时附势,人情则... |
... |
十二道金牌 |
解释:金牌:宋代传递赦书及军事上最紧急的命令用的金牌。比喻紧急的命令出处:《宋史·岳飞传》:“言飞孤军不可久留... |
(秦桧)而后言飞孤军不可久留,乞令班师,一日奉十二金字牌。飞愤惋泣下,东向再拜曰:“十年之力,废于一旦!”--... |
室如悬磐 |
解释:磐是古代用石、玉制成的打击乐器,形状像曲尺。形容屋子里一无所有,就像悬挂着的石磐,四周空荡无物一样。... |
... |
屎盆子 |
解释:比喻恶名或坏事出处:王朔《空中小姐》:“那你说我是饭桶也罢了,何苦把这么个屎盆子往我头上扣。”语法:屎盆... |
... |
诗朋酒侪 |
解释:侪:辈。在一起写诗喝酒的朋友出处:明·叶宪祖《鸾鎞记·论心》:“同消遣,诗朋酒侪尽堪尽月盘桓。”语法:诗... |
同消遣,诗朋酒侪尽堪尽月盘桓。-----明·叶宪祖·《鸾鎞记·论心》... |
诗朋酒友 |
解释:作诗饮酒的朋友。出处:明·冯惟敏《粉蝶儿·李争冬有犯》套曲:“但有个诗朋酒友共开尊,少不得倚玉偎香珠翠拥... |
... |
师老兵疲 |
解释:老:衰竭;疲:疲乏。指用兵的时间太长,兵士劳累,士气低落。出处:《魏书 许谦传》:“慕容无道,侵我疆场,... |
... |
嗜痂成癖 |
解释:嗜:爱好;痂:疮口表面的硬壳。形容怪癖的嗜好出处:《南史·刘穆之传》:“邕性嗜食疮痂,以为味似鳆鱼。”语... |
东莞刘邕性嗜食疮痂,以为味似鳆鱼。尝诣孟灵休。灵休先患炙疮,疮痂落在床,邕取食之,灵休大惊。-----南朝宋·... |
嗜痂有癖 |
解释:形容有些人的怪僻嗜好出处:《南史·刘穆之转》... |
邕所至嗜食疮痂,以为味似鳆鱼。-----南朝·沈约·《宋书·刘邕传》..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