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
解释 |
出处 |
愿闻显据,以核理实 |
解释:愿意听到明显的证据,以核实事理与客观实际出处:南朝·宋·祖冲之《辩戴法兴难新历》:“夫为合必有不合,愿闻... |
... |
有了存孝,不显彦章 |
解释:存孝:五代李克用的养子;彦章:五代朱温的部将。有了李存孝,就显不出王彦章。比喻一个有突出才华的人,压倒了... |
实合你说,如今我还多着李成名媳妇,李成名媳妇还多着我,再要挂搭上他,可说“有了存孝,不显彦章”。-----清·... |
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 |
解释:见:通“现”;显:明显。看来是隐蔽的、最细微的,实际上是最明显、最具体的出处: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中庸》:... |
... |
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 |
解释:幸福共同分享,苦难共同分担。指患难与共,和衷共济。出处: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五回:“还有一件:从前老爷有过话... |
还有一件:从前老爷有过话,是“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”。现在老爷有得升官发财,我们做家人的出了力、赔了钱,只落得一... |
家有敝帚,享之千金 |
解释:敝帚:破扫帚。享:供奉。自家的破扫帚被认为价值千金。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。有时用于自谦。出处... |
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:“城降,婴儿老母,口以万数,一旦放兵纵火,闻之可谓酸鼻。家有敝帚,享之千金。禹宗室子孙,... |
家有弊帚,享之千金 |
解释:弊帚:破扫帚;享:供奉。自家的破扫帚被认为价值千金。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。有时用于自谦。出处... |
... |
安危相易,祸福相生 |
解释:易:变易,转变。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,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出处:战国 宋 庄周《庄子 则阳》:“安危相易,祸... |
安危相易,祸福相生,缓急相摩,聚散以成。-----战国·庄子·《庄子·则阳》... |
水火相济,盐梅相成 |
解释:烹饪赖水火而成,调味兼盐梅而用。喻人之才性虽各异,而可以和衷共济。出处:《旧唐书·忠义传·王义方》:“本... |
... |
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 |
解释: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。指志趣、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,自然地结合在一起。出处:《易·乾》: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... |
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就湿,火就燥。云从龙,风从虎。-----西周·佚名·《周易·乾》... |
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 |
解释:项庄席间舞剑,企图刺杀刘邦。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。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项羽本纪》:“今... |
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今者项庄拔剑舞,其意常在沛公也。”-----西汉·司马迁·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... |
项庄之剑,志在沛公 |
解释: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。同“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”。出处:李大钊《国民之薪胆》:“盖项庄之剑,志... |
盖项庄之剑,志在沛公,青岛之用兵,不在报德之前仇,非在履英之盟约,殆欲借端以树兵威于我大陆,作强暴要索之先声耳... |
项庄舞剑,志在沛公 |
解释: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。同“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”。出处:清 黄小配《大马扁》第四回:“在康有为... |
在康有为之意,志在成名(余成名),如项庄舞剑,志在沛公,今见成名动也不动,已自愧悔。-----清·黄小配·《大... |
以己之心,度人之心 |
解释: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心思。出处:《中庸》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”宋 朱熹注:“以己之心度人之心,未... |
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。-----··《礼记·中庸》... |
乘兴而来,败兴而归 |
解释:兴:兴致,兴趣。趁着兴致来到,结果很扫兴的回去。出处:《晋书·王徽之传》:“人问其故,徽之曰:‘本乘兴而... |
... |
乘兴而来,败兴而返 |
解释:兴:兴致,兴趣。趁着兴致来到,结果很扫兴地回去出处: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89回:“霁云乘兴而来,败兴... |
... |
行不更名,坐不改姓 |
解释:表示自己是个硬汉,对别人毫无隐瞒。出处: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十七回:“我行不更名,坐不改姓,都头武松... |
行不更名,坐不改姓,自家盆罐赵的便是。-----元·无名氏·《盆儿鬼》... |
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 |
解释:一点点小火星可以烧掉大片原野。比喻开始时微小,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出处: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若火之燎... |
... |
兄弟阋墙,外御其侮 |
解释:阋:争吵;墙:门屏;御:抵御。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,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。比喻内部虽有分歧,但能一致对外... |
... |
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 |
解释:金玉:珍宝;败絮:破烂棉絮。比喻外表很华美,而里面一团糟出处:明 刘基《诚意伯集 卖柑者言》:“观其坐高... |
若夫丽色妖容,高才美辞,貌足倾城,言以乱国,此乃兰形棘心,玉曜凡质,在邦必危,在家必亡。-----三国魏·程晓... |
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 |
解释:厌:满足;脍:细切的肉。粮食舂得越精越好,肉切得越细越好。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。出处:先秦 孔子《论语 乡... |
斋必变食,居必迁坐。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-----春秋战国·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·《论语·乡党》..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