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|---|---|---|
| 东拉西扯 | 解释:拉、扯:闲谈。没有明确话题地聊天;也指说话写文章条理紊乱;不紧扣中心议题。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:... | ... |
| 东征西怨 | 解释:语本《书·仲虺之诰》:“惟王不迩声色,不殖货利,德懋懋官,功懋懋赏……东征西夷怨,南征北狄怨。”本谓商... | 惟王不迩声色,不殖货利,德懋懋官,功懋懋赏……东征西夷怨,南征北狄怨。-----·佚名·《书·仲虺之诰》... |
| 冬烘头脑 | 解释:冬烘:迂腐,浅陋。指头脑糊涂、愚腐,不明事理的人。亦作“头脑冬烘”。 ... | 主司头脑太冬烘,错认颜标作鲁公。-----五代·王定宝·《唐摭言》... |
| 冬烘先生 | 解释: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。出处:五代·王定宝《唐摭言》卷八:“主司头脑太冬烘,错认颜标作鲁公。”语法:冬烘... | 主司头脑太冬烘,错认颜标作鲁公。-----五代·王定宝·《唐摭言》... |
| 冬裘夏葛 | 解释:裘:皮衣;葛:葛麻衣。泛指美服。出处:《公羊传·桓公七年》:“士不及兹四者,则冬不裘,夏不葛。”语法:... | 士不及兹四者,则冬不裘,夏不葛。-----战国·公羊高·《公羊传·桓公七年》... |
| 冬日可爱 | 解释: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、亲切。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,使人愿意接近。出处:左丘明《左传 文公七年... | 赵衰,冬日之日也;赵盾,夏日之日也。-----春秋·左丘明·《左传·文公七年》... |
| 董狐之笔 | ... | ... |
| 动不失时 | 解释:时:时宜,时机。行动不失时机。指不做不切合时宜的事。出处: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:“圣人敬小慎微,... | 圣人敬小慎微,动不失机。-----汉·刘安等·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... |
| 动荡不定 | 解释:荡:摇动。动荡摇摆,不安定。形容局势不稳定,不平静。出处:陶菊隐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77章:“粤... | 粤系军队又侵入湘南,两湖局势也在动荡不定中。-----近现代·陶菊隐·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... |
| 东兔西乌 | 解释:兔、乌:古代神话传说中说,月亮里有玉兔,太阳里有三足金乌,所以用乌、兔代表日月。月亮东升,太阳西落。表... | 愁高怅远。身世事,但难准。况禁他,东兔西乌相逐,古古今今不问。-----宋·吴潜·《瑞鹤仙》... |
| 东西南北 | 解释:指四方、到处、各地、普天下或方向;亦指到处飘泊,行踪不定。出处: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东西南北,谁... | 东西南北,谁敢安处。-----春秋·左丘明·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... |
| 东扯西拽 | 解释:谓事情互相纠缠。犹言拆东补西。出处: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七:“别件事,或者有些东扯西拽,东掩西遮,... | ... |
| 东闯西踱 | 解释:谓盲目地四处闯荡。出处:茅盾《子夜》六:“他很想跑开,但想到不吴芝生作伴,到底比起独自东闯西踱较为‘有... | 他很想跑开,但想到不吴芝生作伴,到底比起独自东闯西踱较为“有聊”,便又舍不得走。-----现代·茅盾·《子夜》... |
| 东窗消息 | 解释:见“东窗计”。出处:明·无名氏《精忠计·东窗》:“心事难凭枉致疑,夫人其实好心机,凭此黄柑无后患,东窗... | 心事难凭枉致疑,夫人其实好心机,凭此黄柑无后患,东窗消息少人知。-----明·无名氏·《精忠计·东窗》... |
| 动魄惊心 | 解释:使人神魂震惊。原指文辞优美,意境深远,使人感受极深,震动极大。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。出处:清... | 文温以丽,意悲而远。惊心动魄,可谓几乎一字千金!-----南朝梁·钟嵘·《诗品》... |
| 动人心魄 | 解释:魄:迷信者指依附人形体而存在的精神。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。出处: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24回:“那... | 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候,越是夜色已深,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,凄清委婉,动人心魄。-----清·吴敬梓·《儒林外... |
| 动如脱兔 | 解释:比喻行动敏捷。出处:《孙子·九地》:“是故始如处女,敌人开户;后如脱兔,敌不及拒。”语法:动如脱兔作谓... | 是故始如处女,敌人开户;后如脱兔,敌不及拒。-----春秋·孙武·《孙子·九地》... |
| 动心忍性 | 解释:动心:使内心惊动;忍性:使性格坚韧。指不顾外界阻力,坚持下去。出处:先秦 孟轲《孟子 告子下》:“所以... |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……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-----春秋·孟子·《孟子·告子... |
| 栋梁之才 | 解释:比喻能担当大事的人才语法:每个青年都应该努力向上,刻苦学习,使自己成为国家的~。示例:每个青年都应该努... | ... |
| 栋梁之材 | 解释:可以做屋栋房梁的材料。比喻能够担当重任的人。出处:南朝 梁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赏誉》:“庾子嵩目和峤,... | 伯乐遇之而不顾,然后知其非栋梁之材,超逸之足也。-----唐·韩愈·《为人求荐书》..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