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|---|---|---|
| 柔筋脆骨 | 解释:柔弱的筋骨。比喻文章疲软无力。出处:明·宋濂《〈王君子与文集〉序》:“士之有志于文者夥矣,抽青媲白,组... | 世之模拟窜窃,取青媲白,肥皮厚肉,柔筋脆骨,而以为辞者之读之也,其大笑固宜。-----唐·柳宗元·《读韩愈所著... |
| 柔懦寡断 | 解释:指软弱面不果断。出处:语出《韩非子 亡徵》:“缓心面无成,柔茹而寡断,好恶无决,而无所定立者,可亡也。... | 缓心而无成,柔茹而寡断,好恶无决,而无所定立者,可亡也。-----战国末期·韩非·《韩非子·亡徵》... |
| 柔远镇迩 | 解释:安抚远方,安定内地。出处:晋·陆机《汉高祖功臣颂》:“移帝伊、洛、定都酆、镐,柔远镇迩,实敬攸考。”语... | 移帝伊洛,定都酆镐,柔远镇迩,实敬攸考。-----晋·陆机·《汉高祖功臣颂》... |
| 肉食者鄙 | 解释:肉食者:吃肉的人,引伸为有权位的人;鄙:鄙陋。旧时指身居高位、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。出处:先秦 左丘明... | ... |
| 肉眼愚眉 | 解释:比喻见识浅陋。出处:元 高文秀《黑旋风》第三折:“畅道天理难欺,人心怎昧,则他这肉眼愚眉,把一个黑旋风... | 畅道天理难欺,人心怎昧,则他这肉眼愚眉,把一个黑旋风爹爹敢来也认不得。-----元·高文秀·《黑旋风》... |
| 肉中刺 | 解释:比喻最痛恨而急于除掉的东西。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80回:“我们很是那吃醋拈酸容不下人的不成,怎... | ... |
| 肉眼惠眉 | 解释:比喻见识浅陋。 ... | ... |
| 柔肠粉泪 | 解释:指女子柔弱的心肠和含情的眼泪。形容女性的缠绵情意。出处:宋·欧阳修《踏莎行》词:“寸寸柔肠,盈盈粉泪,... | ... |
| 柔而不犯 | 解释:犯:侵犯。指性情柔和,但不容侵犯。出处:《后汉书 胡广传》:“柔而不犯,文而有礼,忠贞之性,忧公如家。... | 柔而不犯,文而有礼,忠贞之性,忧公如家。-----南朝宋·范晔·《后汉书·胡广传》... |
| 柔肤弱体 | 解释:谓柔弱的身体。出处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王朗传》:“且少小常苦被褥泰温,泰温则不能便柔肤弱体,是以... | 且少小常苦被褥泰温,泰温则不能便柔肤弱体,是以难可防护,而易用感慨。-----西晋·陈寿·《三国志·魏志·王朗... |
| 柔能克刚 | 解释: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。同“柔能制刚”。出处: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回:“某素知刘备宽以... | 某素知刘备宽以待人,柔能克刚,英雄莫敌。-----元末明初·罗贯中·《三国演义》... |
| 柔能制刚 | 解释: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。亦作“柔能制刚,弱能制强。”出处:《后汉书·臧宫传》:“黄石公记曰:‘... | ... |
| 柔情侠骨 | 解释:温柔的情态,侠义的性格。出处:清·魏秀仁《花月痕》第七回:“只有秋痕韵致天然,虽肌理莹洁,不及我那红卿... | 只有秋痕韵致天然,虽肌理莹洁,不及我那红卿,而一种柔情侠骨真与红卿一模一样。-----清·魏秀仁·《花月痕》... |
| 柔茹刚吐 | 解释:软的吃下去,硬的吐出来。比喻欺软怕硬。出处:《诗经 大雅 烝民》:“人亦有言,柔则茹之,刚则吐之。惟仲... | ... |
| 柔远怀迩 | 解释:怀柔远方,安抚内地。出处:后蜀·何光远《鉴诫录·诛利口》:“岂谓蜀国皇帝,柔远怀迩,居安虑危?”语法:... | 岂谓蜀国皇帝,柔远怀迩,居安虑危?-----后蜀·何光远·《鉴诫录·诛利口》... |
| 柔远能迩 | 解释:怀柔远方,优抚近地。谓安抚笼络远近之人而使归附。出处:《尚书·舜典》:“食哉惟时,柔远能迩,惇德允云。... | 咨十有二牧,曰:“食哉惟时,柔远能迩,惇德允元。”-----先秦··《尚书·舜典》... |
| 柔远绥怀 | 解释:安抚远方归顺者。怀,归附。出处:清·林则徐《喻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》:“虽以天朝柔远绥怀,亦不能任其藐玩... | 是皆有心违抗,怙恶不悛,虽以天朝柔远绥怀,亦不能任其藐玩,应即遵照新例,一体从重惩创。-----清·林则徐·《... |
| 肉薄骨并 | 解释:肉和肉相迫,骨和骨相并。形容战斗的激烈。出处:《元史 郝经传》:“且鄂与汉阳分据大别,中挟巨浸,号为活... | ... |
| 肉颤心惊 | 解释: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,十分害怕不安。同“肉跳心惊”。出处:《三国演义》第九回:“吾近日肉... | ... |
| 肉袒牵羊 | 解释:牵羊:牵着羊,表示犒劳军队。古代战败投降的仪式。出处: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郑伯肉袒牵羊以逆,曰:‘... |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,曰:“孤不天,不能事君,使君怀怒以及敝邑,孤之罪也。”-----春秋·左丘明·《左传·宣公十..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