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|---|---|---|
| 双斧伐孤树 | 解释:指嗜酒好色,摧残身体。出处:《元史·阿沙不花传》:“而惟曲蘖是耽,妃姬是好,是犹双斧伐孤树,未有不颠仆... | 而惟曲蘖是耽,妃姬是好,是犹双斧伐孤树,未有不颠仆者。-----明·宋濂、王袆·《元史·阿沙不花传》... |
| 霜露之悲 | 解释:对父母先祖的悲思。出处:北齐 颜之推《颜氏家训 终制》:“若报罔极之德,霜露之悲,有时斋供。”语法:霜... | 若报罔极之德,霜露之悲,有时斋供,及七月半盂兰盆,望于汝也。-----北齐·颜之推·《颜氏家训·终制》... |
| 霜露之辰 | 解释:指父母先人的生日。 ... | 值霜露之辰,(梦仙)辄问父所,母具告之。遂欲弃官往寻。-----清·蒲松龄·《聊斋志异·三·白于玉》... |
| 霜行草宿 | 解释:谓在霜露中行走,草野中息宿。形容奔波劳苦。出处:《宋书·孝义传·孙法宗》:“单身勤苦,霜行草宿,营办棺... | 法宗年小流迸,至年十六,方得还。单身勤苦,霜行草宿,营办棺椁,造立冢墓,葬送母兄,俭而有礼。-----南朝·沈... |
| 霜凋夏緑 | 解释:犹言冬去春来。谓时光的流逝。 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槐西杂志一》:“﹝ 王金英 ﹞撰有詩句數卷,... | ... |
| 双苗爱叶 | 解释:比喻欢乐恩爱的情感。出处:清·洪升《长生殿·补恨》:“单则为一点情根,种出那双苗爱叶,他怜我慕,两下无... | 单则为一点情根,种出那双苗爱叶,他怜我慕,两下无分别。-----清·洪升·《长生殿·补恨》... |
| 双眉大眼 | 解释:形容眉开眼笑,十分高兴的样子。出处:谷峪《新事新办》:“凤兰双眉大眼的坐在贵德的旁边。” ... | ... |
| 双斧砍孤树 | 解释:指嗜酒好色,摧残身体。 ... | ... |
| 双凫一雁 | 解释:汉苏武出使匈奴被羁,归国时留别李陵的诗中有“双凫俱北飞,一雁独南翔”之句。后以“双凫一雁”为感伤离别之... | 双凫俱北飞,一雁独南翔。子当留斯馆,我当归故乡。一别如秦胡,会见何讵央!-----汉·苏武·《别李陵》诗... |
| 双桂联芳 | 解释:比喻兄弟二人俱获功名。出处:元·施惠《幽闺记·衣锦还乡》:“且喜双桂联芳,已遂凌云之志。”语法:双桂联... | 且喜双桂联芳,已遂凌云之志。-----元·施惠·《幽闺记·衣锦还乡》... |
| 双栖双宿 | 解释:宿在一起,飞在一起。比喻相爱的男女形影不离。出处:宋 尤袤《全唐诗话》卷六:“眼想心思梦里惊,无人知我... | 眼想心思梦里惊,无人知我此时情。不如池上鸳鸯鸟,双宿双飞过一生。-----宋·尤袤·《全唐诗话》... |
| 双足重茧 | 解释:形容奔走劳苦。出处:《淮南子 修务训》:“昔者楚欲攻宋。墨子闻而悼之,自鲁趋而十日十夜,足重茧而不休息... | 昔者楚欲攻宋。墨子闻而悼之,自鲁趋而十日十夜,足重茧而不休息。-----西汉·刘安等·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... |
| 双眼灼灼 | 解释:形容眼睛明亮有神,炯炯有神 ... | ... |
| 双珠填耳 | 解释:填:填塞。 两颗珠子填塞了耳朵。形容被蒙蔽。出处:汉·桓谭《新论·专学》:“两叶掩目,则冥默无睹;双珠... | 两叶掩目,则冥默无睹;双珠填耳,必寂寞无闻。-----汉·桓谭·《新论·专学》... |
| 双宿双飞 | 解释:宿在一起,飞在一起。比喻相爱的男女形影不离。出处:无名氏《杂词》:“不如池上鸳鸯鸟,双宿双飞过一生。”... | 不如池上鸳鸯鸟,双宿双飞过一生。-----唐·无名氏·《杂词》... |
| 霜凋夏绿 | 解释:犹言冬去春来。谓时光的流逝。出处: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槐西杂志》:“撰有诗句数卷,尚未成书,霜凋夏... | 〔王金英〕撰有诗句数卷,尚未成书,霜凋夏绿,其稿不知流落何所。-----清·纪昀·《阅微草堂笔记·槐西杂志一》... |
| 霜露之思 | 解释:对父母先祖的思念。出处:《礼记·祭义》:“霜露既降,君子履之,必有凄怆之心,非其寒之谓也。”语法:霜露... | ... |
| 霜气横秋 | 解释:霜:秋霜。气:志气。比喻志气凛然,像秋霜一样严峻。 ... | 风情张日,霜气横秋。-----南朝齐·孔稚珪·《北山移文》... |
| 孀妻弱子 | 解释:寡妇和年幼的孤儿。出处: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汝心之固,固不可彻,曾不若孀妻弱子。”语法:孀妻弱子作主语、... | 汝心之固,固不可彻,曾不若孀妻弱子。-----战国·列御寇·《列子·汤问》... |
| 爽然自失 | 解释:见“爽然若失”。出处: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小翠》:“公爽然自失,而悔无及矣。”语法:爽然自失作谓语、... | 读《鵩鸟赋》,同死生,轻去就,又爽然自失矣。-----西汉·司马迁·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论》..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