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ōng chē

公车


拼音gōng chē
注音ㄍㄨㄥ ㄔㄜ
词性 名词

词语解释

公车gōngchē

(1) 公共汽车

西门町到公馆,坐公车要二十分钟
bus

(2) 公家的车辆

cars provided by an organization

(3) 汉代官署名

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,后便以“公车”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。如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,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会试举人联名上书,即称“公车上书”
name of government office in Han time

引证解释

⒈ 君主的兵车。

《诗·鲁颂·閟宫》:“公车千乘,朱英緑縢,二矛重弓。”
郑玄笺:“兵车之法,左人持弓,右人持矛。”
孔颖达疏:“公之兵车有千乘矣。”

⒉ 官车。

《周礼·春官·巾车》:“巾车掌公车之政令。”
郑玄注:“公,犹官也。”
《后汉书·霍谞传》:“服闕,公车徵,再迁北海相,入为尚书僕射。”
唐元结《黍官引》:“公车诣魏闕,天子垂清问。”
明陈汝元《金莲记·偕计》:“兹奉严君而同上公车,须别慈母而载驰孔道。”

⒊ 汉代官署名。为卫尉的下属机构,设公车令,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。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,经由此处受理。后以指此类官署。

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朔初入长安,至公车上书,凡用三千奏牘。”
《后汉书·丁鸿传》:“赐御衣及綬,禀食公车,与博士同礼。”
李贤注:“公车,署名。公车所在,因以名。诸待詔者,皆居以待命,故令给食焉。”
唐元稹《高端婺州长史》:“尔等皆执艺术,待詔公车。”
《续资治通鉴·宋神宗熙宁七年》:“伏望詔求方正有道之士,召诣公车对策;如司马光、苏辙辈,復置左右,以辅圣德。”

⒋ 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,后因以“公车”为举人应试的代称。

明王晫《今世说·雅量》:“﹝李梦兰﹞弱冠举孝廉,公车不第,策蹇南归,务益砥礪读书。”
清王应奎《柳南随笔》卷二:“家西涧先生説:‘ 张之杜中顺治辛卯举人,连上公车不第,因就朱方旦问之。’”
清王韬《<日本杂事诗>序》:“而君时公车北上,以此相左。”

⒌ 借指应试的举子。

《花月痕》第二回:“那年春闈榜后,朝议举行鸿词科,因此各道公车,迟留观望,不尽出都。”

国语辞典

兵车。

网络解释

公车

  • 公车(拼音gōng chē)是最早出现的只为去京应试的举人服务的皇家公车。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。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,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。
  • 早在汉代,便有了以公家车马送应试举人赴京的传统,最早为汉代官署名,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。
  • 分字解释


    ※ "公车"的意思解释、公车是什么意思由大头虾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